getImage.jpeg

臺北城中故事這本書很有趣

 

日據時代(1895-1945) 開始的日人來台

因為想闖出一番名號而離開日本遠赴台灣的三好德三郎,認真的只做好茶生意本分不似其他日本在台企業家跨足政經

在台生活四十年的三好德三郎,從種族優越者到對台灣的認同,並且最後決定埋骨於台灣

這位個性喜愛作為共同道具而獻身服務,三好德三郎樂於為各方效犬馬之勞,久而久之累積豐富人脈關係

從而由「共同道具」轉為「共有財產」,受到官方與在臺日人一致肯定,立於官民之間協調鼎鼐,最後被尊稱為「民間總督」

三好德三郎在台灣店鋪:辻利茶舖,後人於戰後返日,並於京都祇園以臺北辻利茶舖的基礎重新開業

發展至今為祇園辻利集團,甜品名店「茶寮都里路」即為旗下產業

 

重慶南路從清朝到日據的街景建築變遷

清代:臺北城內的計畫道路

日本時代:現代化建築的興修

台灣總督府廳 (現總統府)包含重慶南路書店街以及周遭那些商業建築(商店、銀行)都非常有特色

不僅融合當時最新建材,也仿效如十九世紀歐洲城市首都,實施「拆除古老城牆」改為大道的文明現代風景和「拓寬式道路」此種城市空間治理手法

臺北城內主要街道外觀打造為西洋歷史主義風格的立面,並以法規保留符合東南亞氣候特色的「亭仔腳」騎樓空間,再於店屋後方建造合乎日本人生活習慣的町屋,混合多元文化的建築風貌

重慶南路商店書街興起與轉變,以及90年代書店式微凋零,除了閱讀習慣改變之外,其實從90年代的連鎖大型書店開始林立後,沒有獨立特色的書店真的很難存活下來

從我小時候蓬勃發展的書局俯拾皆是也曾流連於書局中、高中生補習生涯、重考那年的生活圈,到現在的街景變化,非常有感

 

最後是中華商場一帶一路走來的歷史變遷

從日治時期歷史悠久的古建築群落,到戰後棚屋聚落的出現,以及1960年興建完工的中華商場共八棟商場,以及到了1992年因現代化台北都更而必須拆除的中華商場

西門町一路走來的商業重心轉移、店舖搬遷史

 

突然想到朋友上禮拜說過的話:想要了解/記得歷史,光看一本書是不會記得的

你要看很多本,並且從不同角度的敘述去讀它,到時候自然而然腦袋就會記起來

看了這本書,讓我聯想到的是「水城臺北」以及「臺北歷史。空間。建築」那兩本書

中間都有提到一些相關連的介紹

果然看書是要讀多了,才能開始融會貫通啊 (還早吧我)

20190715-012952_U16197_M535969_f15f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v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